儒医神韵 大师风范——何任教授的医德与风格

□ 何若苹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

家父何任教授,全国首届国医大师,已九十一高龄,他老人家受祖传庭训到中医学院毕业,经历70年,在中医临床上所见病当以千万计,历年来绝大多数病人对他的医术、医德深表敬仰。我随家父侍诊学习已30年,除了对他老人家治病疗效高、医学功底深叹服之外,特别是对老人家的医德、风格感触深刻。

严以律己 力戒自满

何老有深厚的医学功底及中国文化底蕴,但他并不自满。他常说:“要做的工作还多,要多读书,不断充实新知。要多诊病,不断累积经验。为的是提高临床效果,做到‘上工十全其九’,把百分之九十的病人治好。”好多次报社要写介绍他的事迹,何老都不同意,希望题目里去掉他的名字。

何老诊病开方,逐个病人都要由他亲拟全方后交学生抄写,病人再多也绝不马虎,深受病家信任。病人治愈后送来锦旗,一般他最多挂一二天,就叫收进橱柜中。有时病人太多,限号已大大超出,我们怕他年高体力不支,他总是说:“他们外地赶来,已花了很多路费,给他加一号吧,迟点就迟点。”凡是门诊的当天,何老早晨起来后总要翻查一下诊病底稿,思考提高疗效的措施,多少年来都是如此。

默默奉献 落实承诺

听何老说,早年写作喜在夜深人静以后,没有外来干扰,根据读书、诊病心得,经过思虑分析,很快就能成篇,如探囊取物。20多年前,他受卫生部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委托,出任主编《金匮要略校注》,并承担了中医古籍其他主编人的开题会、审稿会的主审。回忆随何老去南京中医学院(现南京中医药大学)主持丁光迪老先生主编《诸病源候论校注》的开题会、长沙主持李聪甫主编的《中藏经校注》的审稿会、北京怀柔主持刘渡舟主编的《伤寒论校注》的审稿会议,他都认真负责看资料、听汇报,而且十分尊重与会主编和在座评委。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,在怀柔听刘渡舟介绍情况后,有两位评委争议激烈,刘老作为主编见相持不下站起来,先向大家鞠了一躬并邀请何老讲一讲。何老站起来向刘老回敬一鞠躬,谦和地感谢诸评委对学术负责的精神,并随和地阐明自己的看法,得到大家一致赞同,圆满地完成了评审工作。

有人说,何老为《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》主要创始人,如此高龄,每期都有他老人家的文章,真是难能可贵。其实这也是何老对诚信的实际践行。他在“文革”后创办《学报》时,当时的知识分子心有余悸,视写稿为畏途。何老为了解除大家的顾虑,就首先承诺为了学术繁荣,他每期保证有一篇或读书或临床的心得体会发表。这一承诺,他坚持了30年。

爱憎分明 宽容大度

何老常常说:“当医生要‘一身正气’;当干部要‘两袖清风’”。他对陶行知先生所说的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,非常赞赏。“文革”时受批判迫害,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“浩劫”结束,阴霾散开,他欣喜之余,请人刻了一枚闲章,文曰“大地回春”,盖在他所写绘的字画上,几年以后,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好年景,他说:“要抓紧多读书,十年动乱没有好好读书,要补!”国家兴达,他常常感叹自己对新事物懂得太少,真如处在世外桃源一样。一位艺术家知他这一心情,就依照古黟县人旧居联语,刻了一枚“桃花源里人家”送他。老人家十分欣喜,在自写自画的作品上盖上这枚闲章。平时有空作书作画,并且选择好的裱好,有人问他索讨,他从不吝啬地赠送人家。

有人问他:“以前‘文革’中对你老批斗的少数学生,现在也在有关医疗机构中,你老对他们如何看待?”何老笑笑说:“30多年前,他们还小,幼稚,为时潮所迫,也是受蒙蔽的,行动出格,是他们自己认识水平问题,怪不得他们。”足见何老心胸之宽厚。

言传身教 重在务实

何老对我们后辈的教导,除了对学术知识外,就是对心灵的教导。他对知识,要求丰富;对心灵,要求润泽。即既要智慧又要仁德。他有一枚闲章,文曰“心诚行正”,说先养心,推崇荀子说的“养心莫善于诚”。有诚的心,待人接物诚信善仁,这样行为也就正直无私了。他认为:“一位学者,他的学术根底和自身人格是学术价值的保证。优秀的学者应具备坚定的学术信仰,不畏艰难,不唯书,只惟实。一位优秀医生,永远离不开实践。要理论和实践结合,要勤读、勤研、勤写。”他这样说,也这样做到了。

何老常常强调“温故知新”。他说早年读过的书,不时翻看,常常会得到新的收获。他前些年连续写了《重温中医典藉认真继承创新》文稿,认为等于自己对中医经典著作重新概括整理了一遍,感到得益不浅。

何老对我们中医专业人员,认为先把中医学好,学深学透,再学其他,这是最好的办法,也叫“先入为主”。他常说:“我们老一辈中医不会轻易忘记中医,就是靠的‘先入为主’。先把中医的根扎深了,其他学识进来了,也不会动摇中医的根底。如果没能‘先入为主’把中医的根扎深,听到其他就摇摇摆摆,先是枝叶动摇,久而根也渐渐松动,这怎么行呢!”